新闻中心 


疾控中心杨晓光:中国对转基因“审”得很严(图)

   疾控中心杨晓光:中国对转基因“审”得很严(图)
 

来源:新京报  作者:刘铮

  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一直是民众非常关心的话题,议者甚多。近日,在植保(中国)协会主办的“农业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研讨会上,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物安全所研究员杨晓光做了《转基因植物食物安全性评价》的专题报告,并在演讲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食物不可能有绝对的安全,中国对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很严格,转基因食物起码不会比其他食物更不安全。

    1 “安全”不是绝对的

  杨晓光说,“转基因食物”也是食物,而国际食物法典委员会(CAC)对食物安全的定义是:“对消费者的健康没有直接或者潜在的不良影响的食物,我们认为它就是安全的。”

  这里说一下这个CAC。CAC于1961年由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建,制定各种食物标准。它是政府间协调各成员国食物法规标准和方法,并制定国际食物法典唯一的国际机构。不过,世界各国人民各吃各的,为什么非要听你CAC的呢?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它给出的标准是“自愿采用性标准”。但是,后来有了国际贸易组织(WTO),很多国家都参加了这个组织互相做生意,难免因为标准不同发生摩擦。所以WTO就把CAC的标准定为解决食物贸易纠分的准则。这么一来,CAC订的标准就变成了一个准强制性的标准。我国对转基因食物做安全性评价,很大程度上就参照了CAC的相关条例。

  杨晓光强调,食物的安全是个相对的概念。“很多人希望食物能够零风险,但这不可能。吃任何东西都是有风险的事件。”杨晓光说。传统食物也不是绝对安全的,比如扁豆如果没有充分加热,就是有毒的。事实上,每年都有人因为吃了未煮熟的扁豆而中毒。

  2 核心是“风险性分析”

  CAC遵循的是一个“风险性分析”的原则。它的核心是危害评价:描述食物中有什么危害,它的特征是什么,对人造成危害的暴露量是多少。杨晓光举了一个“风险性分析”的典型例子,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曾经发生过严重的食物污染事件,很多人得了水俣病,原因是他们吃的鱼类中含有甲基汞。甲基汞的毒性比无机汞大。它随污染物被排放到海水中,然后逐渐富集在鱼类体内。进入人体后,对大脑产生严重危害。

  当时,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物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通过孕妇头发中甲基汞的危险含量推出,每周吃鱼超过340克,血液中的有机汞就可能达到危险浓度。美国方面对这个信息非常重视,于是组织人力展开研究,发现6%的孕妇血液中的甲基汞含量超过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推荐的危险值。随后,EPA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等部门通报了情况,并且把结果向渔业部门和公众公开。

  实际上,对于食用鱼类摄入甲基汞的风险,有几个对策。绝对“零风险”的方法是禁止买卖甲基汞含量很高的鱼类。但美国并没有这么做。因为鱼是人自然的食物,人类一直在吃鱼。这其中还牵涉到利益问题,如果禁止这些鱼类的贸易,渔业会遭受重创。于是,FDA制定了鱼类中甲基汞的最高污染限量,限制超标鱼类的买卖。

  后来又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开始时候FDA规定鱼类中甲基汞含量大于0.5PPM(百万分比浓度,即1吨鱼中含有0.5克甲基汞)就该干预。后来,渔业界对此发起诉讼,FDA败诉,这个值被提升到1PPM。而且,事实上美国也没有将1PPM作为禁售临界线,而是采用了告知的方法,警告高风险人群最好不要食用哪几种鱼,以及这些鱼的限量。这足以说明,即使是对食物安全非常重视的美国也无法做到食物安全的“零风险”。

  3 “转基因”难在太复杂

  转基因食物和前面提到了甲基汞等化学物质有本质的不同。传统上进行风险性分析都是针对一种明确的物质,比如说农药、兽药,它在食物中的含量都非常少,容易发现其剂量和人体反应的关系,从而找到最低的有害含量。但食物本身的构成太复杂了。实验中很难让它“高于实际食用量的多少倍”,所以也就很难得到一个毒害作用的因果关系。

  曾经有一些论文探讨了转基因食物的毒性问题,不过,当其他科学家重新审查这些论文、实验时,往往会发现这些实验的设计不合理,无法重现结论。比如说在普兹泰的著名实验中,大鼠只被投喂以转基因马铃薯,结果发现了不良反应。后来科学家们重新审查认为,只吃任何类型的马铃薯都会造成大鼠的营养不良,所以不能说明转基因马铃薯有毒害作用。

  但是,总要想个办法来检验转基因食品吧。于是,国际经合组织提出了“实质等同性”原则,后来CAC也采用了这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把转基因食物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分析,然后和同类的传统食物一一比较,如果二者没有明显差异,则认为它和传统食物一样安全。简单说,就是把食物中的成分一样一样拆出来,然后就进入科学擅长的分析领域了。

  4 最关心毒性和致敏

  杨晓光说,科学家最关心的是食物蛋白质的急性毒性和致敏性。拿已经获得农业部安全证书的转Bt基因水稻“华恢1号”来说,它产出的稻米中的大多数蛋白质都和传统的稻米相同,我们就认为它们是一种东西。

  而它新增的Bt蛋白质对鳞翅目昆虫有杀伤作用,但对人类无害。我们还需要重点搞清这种新表达出的蛋白的急性毒性和致敏性。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这种蛋白的无害量是每千克体重5克。如果安全系数能达到100,就是安全的。研究发现,一个50千克体重的人每天吃1千克大米,其安全系数能达到10万。Bt蛋白在“华恢1号”稻米中的含量为2425纳克/克。它在人体内十几秒钟就降解了,致敏的可能性很小,也极少产生长期的毒害效应。

  为了了解食用转基因食物的长期效果,还要用这种食物对大鼠进行90天喂养。而且受试品在饲料中的含量不得超过70%,不然会引起营养不良。大鼠寿命是两年左右,90天是它生命的1/8,时间还是比较长的。这个实验可能会做出一些“非期望效应”。如果没有发现转基因食物和同类的传统食物有什么不同,那就说明它是安全的。

  5 “转基因”话题谣言多

  我国的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还做过两年的动物实验,包括大鼠多代繁殖的实验。其安全评价做了11年,才拿到安全证书。这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比较严格的了。

  杨晓光说,以往很少以整个食物为对象进行安全性评价。食物中只对婴幼儿配方食物等少数几类进行安全评价。其实,对于传统的育种技术,包括杂交技术、太空育种、辐照育种,育种出来的产品并没有经过“安全评价”。拿太空育种来说,把种子带到太空,暴露在各种宇宙射线下,其实谁也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异,但是种出来的东西仍然被认为是安全的。可见转基因食物的待遇非常特殊。

  经过安全性评价,拿到安全证书的转基因食物,其实食用仍然存在风险,正如前面所说,吃东西就是一个“风险性事件”。比如说,前面提及鱼类的风险性分析其实还未结束,因为时间尚短,我们还不知道微量甲基汞在人类身体里的积累效应。

  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项受到科学界充分肯定的研究,证明已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物有害。和一些“美国人不吃转基因”的传说相反,美国的包装食物中有60%~70%的产品含有转基因食物。那么,现在在超市中有哪些转基因作物制成的食物呢?杨晓光说,其实目前这样的食物很少。转基因棉的棉籽油可能会进入市场。转基因的柿子椒和番茄也已经通过了安全认证,但还没有很好的市场化。比如说转基因番茄更耐储藏,但现在大棚反季节种植番茄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转基因番茄就没有市场了。最常见的是转基因木瓜,现在绝大多数木瓜都是抗病毒转基因木瓜。普通木瓜有一种病毒病,如果不转基因,木瓜树大多都会死光了。

  目前,在我国销售的进口转基因产品主要是玉米、大豆和菜子油。这些产品都要用我国的标准进行评价,还要对已经做的实验进行确认实验,包括环境安全、食用安全、关键成分的分析,然后提交总体的评价报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的转基因粮食作物还没有在我国种植,所以一度引起恐慌的所谓“广西转基因玉米”,“山西、吉林转基因玉米”都是谣传。

  【人物名片】

  杨晓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曾获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学士学位、哈尔滨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医学博士学位、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博士后。曾在美国范德堡大学任访问学者。

  同时兼任国家营养食物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FAO/WHO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咨询组专家、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执行理事。

>回到頂部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