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种子闹革命 河南农业新品种不断创新

种子闹革命 河南农业新品种不断创新



   几场秋雨过后,丝丝凉风吹拂中原大地。望着田里一人多高、摇曳的玉米,鹤壁市淇滨区刘寨村村委会主任武全仁说:“经专家实打验收,去秋全村玉米平均亩产858公斤,今年小麦亩产695公斤,两季1553公斤,一亩地种出了‘吨半粮’,关键是良种给提了劲。”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大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河南农业新品种培育创新步入快车道,高产优质品种不断涌现,仅小麦、玉米品种就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十多次获得二等奖。大批良种的选育推广,使河南农产品产量连创新高,为全国的“粮袋子”、“菜篮子”作出巨大贡献。

  农田里的“世界级”创新赛跑

  “我要力争在‘超级麦’攻关中夺金牌。”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副主任许为钢一直用这句话激励自己。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他一直在冲击小麦良种的世界纪录。

  上世纪末,我国小麦出现结构性“卖难”:国产普通麦严重过剩,而面粉企业却要大量进口优质麦。1998年,国家以发展优质麦为重点,推进小麦品质结构调整。这一变化,吸引了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小麦出口大国的目光,他们开始加紧研究适合中国的优质麦。一些外国专家预言,中国小麦科研一直在高产上做文章,短期很难培育出既高产又优质的品种。

  在此紧要关头,许为钢的“处女作”郑麦9023问世。由于实现了优质、高产、早熟、多抗、广适性在一个小麦品种上的聚合,郑麦9023迅速在黄淮麦区推开,创出连续6年收获面积全国第一的纪录,成为我国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和生产应用的标志性品种,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中国“超级麦”品种选育课题组负责人,许为钢正带领他的团队向新高峰挺进。课题组已把一种其他作物上的高光效基因,成功地转到小麦中,使小麦的光合作用速率提高25%。许为钢说:“这为小麦的生物学产量提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走在世界前列。”

  自2006年起,在兰考县一块300多亩的高产小麦试验田里,每年都有10—20名外国育种家前来搞科研,而这片农田的主人,是农民出身的育种家沈天民。这块农田,承担着以研究国际竞争性科技难点为重点的欧盟第六框架计划部分项目。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中毕业回乡育种至今,沈天民已育出了十多个小麦品种,2008年,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到2020年,我要育出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小麦。”本世纪初,沈天民立下这个宏愿后,用4年时间,遍访了世界上20多个最着名的小麦育种与改良中心,与100多位国际知名育种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依托自己创办的天民种业公司,他已在兰考举办了三届国际“超级小麦”论坛。

  “没有火箭材料的突破,怎能把飞船送上太空;摩天大楼用秦砖汉瓦能盖吗?”通过国际合作开阔了视野的沈天民认识到,没有种质资源的创新,不可能有新品种的突破。他现在拥有上千个种质资源,其中3个是国际首创新物类型。在此基础上,他集成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发明“诱导小麦产生纯合二倍体育种技术”,使小麦育种进入新时代,已申报了18项国家专利和2项国际专利。

  在位于河南安阳市的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记者日前参观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棉花转基因材料“工厂式”生产流水线,这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同时采用三种方法快速获得转基因抗虫棉新材料的技术平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期,我国发生大面积棉铃虫灾害,就在棉铃虫肆虐之际,一家跨国公司研制出了转基因抗虫棉,并一举占有我国95%的抗虫棉市场份额。从1996年起,以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为主体的科研人员,在虫害与跨国公司的“夹击”下,展开了一场科技创新冲刺,成功研制出了20多个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使我国棉花育种重新站在世界制高点上,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Bt杀虫基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培育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国家。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

  在我国着名玉米育种专家—浚县农科所所长程相文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为了这粒种子,程相文不懈地追求着。他先后培育了30多个玉米新品种,让农民增收30多亿元,新近培育的浚单20已成为我国第二大玉米品种,并创出大田产量800多公斤的纪录。而1963年,他刚到这里时,玉米亩产才50公斤多一点。

  2009年,河南粮食总产达1078亿斤,连续4年超千亿斤,连续6年创新高。河南省科技厅农业处处长徐功民说:“农业问题的核心是种子,它科技含量最高,品种创新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1949年,河南小麦平均单产只有42.5公斤,到2009年已增长到387公斤。是育种科研推动河南这个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完成了由粮食不能自足到自给平衡再到每年净调出150多亿公斤的跨越。

  徐功民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小麦已经历了10次更新换代,每一次品种更新都释放出巨大的增产力量,能使粮食单产提高10%以上。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主导品种更新的速度加快到每三至四年一次,而且,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玉米品种都出自河南。”

  自1998年以来,河南先后培育出10多个优质麦新品种,成功地完成了小麦品种结构调整,使70%的麦田种上优质麦。品质结构调整的成功,推动河南食品工业加速发展。目前,河南生产的速冻食品占国内市场的60%,方便面占国内市场的30%,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

  回忆起当年的棉铃虫灾害,许多棉农仍为之色变。西华县棉农王爱国说:“一开始,几毫升农药就能杀死棉铃虫,可这小虫很快有了抗药性,后来,有人将棉铃虫放在农药原液里,它们居然可以游来游去。现在种的转基因抗虫棉真神奇,棉铃虫一吃就死,再也不用打药杀虫了。”

  据了解,在与国外棉种的竞争中,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全面胜出,除了性能相当外,还普遍比国外棉种增产10%—20%。目前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已累计推广1亿多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50多亿元。

  泥土上群星灿烂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河南粮食生产还是以引进品种为主。随着品种选育力度的加大,河南自主创新品种越来越多,仅近十年来,河南就审定新品种200多项,超过以前20年的总和。

  河南省科技厅农业处处长徐功民说:“河南已形成了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农民育种家三大育种群体,尤其是农民育种家,创造的辉煌全国第一。”

  20多年来,河南省审定的100多个小麦品种中,一半出自农民育种家之手。从上世纪60年代的李德炎、90年代的徐才智再到本世纪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沈天民、吕平安,这些没有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农民,凭着让“大地丰收、乡亲增收”的朴素理想,把“种子当儿子”,在艰苦的条件下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泥土,辛勤攻关,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温县祥云镇喜合村农民吕平安,从自家两亩承包地上育种起步,先后培育出豫麦49、豫麦49—198、平安3号、平安6号等小麦优质高产新品种。2008年,由他创办的平安种业公司承担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项目,2.46万亩小麦平均亩产606公斤。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天财说:“两万多亩连片平均亩产突破600公斤,在我国小麦生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沈天民的办公室里,他把四幅国画宝贝似的一一摊开,上面是他请人画的小麦植株图,是他实现亩产1000公斤“超级小麦梦”的理想株型图。

  他说:“我的理想株型是微叶、强茎、大穗、大粒,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光合作用。我把工业的产品设计理念引入到育种中,力争育出外观美、籽粒美、品质美的超级高产麦。”

  浚县农科所试验田里,曙光初露,年逾古稀的程相文所长像一个勤劳的农夫,在玉米叶子下时蹲时站,聚精会神地察看一株株玉米的长势,在这块田里,他已默默奉献了47个春秋。

  “到2020年,河南粮食要增产300亿斤,关键在玉米。”为了这个目标,老骥伏枥的程相文依然劲头十足。“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种子这一行,让我选择一千次一万次,还是情愿选择育种这个岗位。”

 

>回到頂部

 



       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